高慶武:以德而耕 弦歌不辍
(一)
“回望來時路,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當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曆時,高慶武的第一感覺是非常幸運。他覺得這種幸運不僅來源于偉大時代所提供的完整的受教育機會,也來源于不同階段的老師們給予的師者微光。
1993年,高慶武升入初中後,一直擔任着班上的數學課代表。當時的數學老師李耀文不僅是教學能手,在指導學生競賽上也投入了很大精力,曾多次指導學生獲得各類數學競賽獎項。時至今日,高慶武依舊清晰地記得在上晚自習之前李耀文老師在辦公室給他講解競賽題型的場景和心情。“當時覺得好難,後來慢慢地也就過來了,在這個過程中,一種對數學的興趣也慢慢地建立起來了。”當回想高中階段時,高慶武難免會因當時緊張的學習節奏而感到幾分痛苦,但談到當時的數學老師楊列敏,還是會驚歎他高超的教學方法,“楊老師的闆書有條有序,他能做到寫最後一個标點符号恰好是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後來考入大學,高慶武一入校就在老師的鼓勵下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同時也在這一階段接受了規範、系統的教學技能訓練。“胸腔共鳴,字正腔圓;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當年作為一個師範類學生的高慶武對自己最樸素的要求,學識技能與師德修養在堅實求學之路上發榮滋長。碩博階段,高慶武也接續從導師身上感受到了吃苦耐勞、不怕失敗的堅韌與豁達;推己及人、反求諸己的謙遜與自省;與人為善、學無止境的仁愛與躬耕,這對一個未來以教育為志業的青年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二)
“初入講台,每次上課都要寫手稿”
早在本科階段,高慶武就以一種熱愛的态度确定了成為一名教師的職業目标。2010年是他入職bat365登录网站Welcome入口的第一年,當時教的第一門課是大三的應用随機過程,這對一個新老師來說難度不小。上課之前,高慶武會把課堂上要講的每一句話先寫個手稿出來,反複琢磨,課後再重新複盤梳理,特别注重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效果。現在,雖然上課之前很少寫手稿,但他對于怎麼把一門課程上好、學生培養好已然成竹在胸。
“持續學習,不斷捕捉教學科研最新進展”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站穩講台”,這是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教學指導老師、時任理學院院長的方習年對高慶武的囑托。在參加學院組織的教學培訓時,高慶武也收到了很多真誠而坦率的指導,例如,“講課不能浮于表面,要講到這個知識點最本質的東西。”經年累月的教學訓練與實戰,無數個日夜的反複精研,高慶武早已站穩講台,紮根在這片三尺地結出了豐富碩果,2013年以來接續多次獲得校省級教學獎項。對他來說,教學是無止境的。如今的他,正在思考在AI時代,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應對,如何根據當前學生的特點調整教學方法。
在科研方面,高慶武始終以一種敏銳的目光捕捉着科研最新進展,堅持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目前已發表科研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在金融保險研究與社交媒體輿情研究等方面都展現了出色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
“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學生能夠成才”
高慶武會有意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給予學生競賽、考研輔導等個性化指導,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對于自己帶的研究生,他更會給予悉心的指導,當好他們為學、為事、為人的引路人。當談起學生的時候,高慶武會如數家珍地分享着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作為和擔當。這些學生有剛畢業的,也有畢業多年已經在所處行業小有建樹的,每當聽到學生傳來的消息,都會有一種欣喜從他的内心溢出。比起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的種種榮譽和成就,自己的學生能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作出應有的成就和貢獻更能讓他感受到作為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
“踐行教育家精神”
“成為一個教育家,必須是常年累月的鞠躬盡瘁”,高慶武認為在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路上,自己要做的要有很多。比如,在教學上,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主戰場、主陣地的内涵建設;在科研上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代同向而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教育學生方面,高慶武堅持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他會告訴自己指導的研究生,“為人要謙和,态度要端正”,這也是其一直以來堅守的為人處世原則,與平時給人儒雅謙遜的印象一般無二。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于細微之處言傳身教,從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全局出發立德樹人,正是高慶武對教育家精神的躬行與實踐。